1898年7月30日,言心哲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易家湾乡松山坝。
1900-1903年,父母相继去世,幼年和少年时期寄居于叔父家中。
就读易家湾巷子口私塾,接受旧式教育。
转到龙头铺言氏族立国民小学学习。
考入湘潭东区县立联梓冲高等小学。
家境贫寒,无力升学,在长沙一绸布店当学徒一年多,寄居在长沙舅父许文生家中。
考入长沙甲种商业学校(即中等职业学校),师从杨昌济、李萧聃学习伦理学和国文。
中学肄业,经常和表弟许仕廉、罗振邦去听船山学社举办的演讲。
中学毕业,与堂弟言子大经“华法教育协会”介绍,由上海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
赴美留学,先到纽约,路经芝加哥,后到旧金山附近帕洛阿尔托中学学习。
入加州圣约瑟斯托克顿城太平洋学院学习。
转到美国加州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学习,先修习商科所设的国际贸易课程,后受经济学教师费根硕士和社会学教授鲍格度斯的影响,改修社会学和经济学。
因留美成绩优异,获北京清华大学半公费两年,每月40美金。
先后获得文科学士学位和文科硕士学位。
在燕京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学概论”、“社会领袖”两门课程。
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军官训练班讲授“社会调查”课程。
1931-1936年,在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担任讲师,后升为教授,讲授“社会调查”、“社会问题”和“社会行政”课程。
第一本书《社会调查大纲》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34-1936年,担任《中央日报》的《社会调查》副刊(双周刊)主编,后交由孙文本先生主编。
《农村家庭调查》出版、《南京贫儿调查》出版。
1935年起担任中国社会学社理事、出版《农村社会学概论》。
1936年起担任中国统计学社理事。
转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授,讲授《社会工作》与农村社会学两门课。
出版《农村社会学导言》。
在抗日战争的8年时间里,一直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兼教授。
从1938年起,曾任美国加州洛杉矶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出版的《社会学与社会研究》杂志合作编辑,曾为该杂志写过《中国农村人口问题》一文,获美国加州太平洋社会学学会会长鲍格度斯授予的名誉委员的称号。
出版《现代社会事业》。
从1945到1952年,一直在上海复旦大学专任教授,讲授《社会学》、《社会调查》与《社会工作》等课程,与此同时,兼任过上海前上海沪江大学和光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调查》 教授,并在苏州前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系兼任过《社会工作》教授。
为上海儿童福利促进会编辑过《儿童与社会》杂志,任主编,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往往想尽力所能及,为儿童教育和儿童福利事业做一点工作。
几度下乡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被取消以后,转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担任翻译工作,从此和社会学的关系中断将近三十年之久。
1957年因袭费孝通先生“再为社会学说几句话”的讲话标题,在上海的《文汇报》上发表了“也为社会学说几句话”一文,呼吁恢复社会学。因此被划为右派分子,降职降薪,开除民主党派党籍。
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
3月15-18日,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主持的“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言心哲先生应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社会学研究会,推选费孝通教授为会长,聘请言心哲等20位老一辈社会学家为学会顾问。9月,上海社会学学会在上海成立,任顾问。10月,被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特约研究人员。
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招生社会学硕士点,是全国高等学校首批四个社会学硕士点之一。华东师大社会学硕士点的申报以言心哲教授牵头,陈誉、吴铎为辅。研究生指导组亦由三人组成。社会学硕士点的建立,对华东师大社会学学科具有开创性意义,为社会学新学科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