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七岁入私塾,后入常州府小学堂。
考取南洋公学。
考入清华学校,修习教育学。同年,因母病南归,入圣约翰大学外文系。
与谢纫蕙在上海爱文义路上的二伯父孟昭常家举行了婚礼,郑孝胥为其证婚,“同学多往庆贺"。
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任教于北京清华学校。
2月2日,长子孟永祈出生。
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师从杜威博士,主修教育学。192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孟宪承又赴伦敦大学研究院深造,研究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史。
回国,受聘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授,讲授“科学发展史”、“心理学史”、“教育思潮”等课程。
受卜舫济校长之邀,到母校圣约翰大学任教,兼国文系主任。到任前赴无锡邀请钱基博同应聘,欲扭转当时圣约翰大学重英文轻国文的风气。是年,与黄炎培共同创办《申报》教育学术专栏《教育人生》。
翻译《实用主义》,列入“尚志学会丛书”。翻译《教育哲学大意》,列入“现代教育名著丛书”。
五卅惨案爆发,由于校方阻挠学生参加爱国运动,以孟宪承为首的19名教师带领553名学生,脱离圣约翰大学。同年8月,他们自行创立“光华大学”,孟宪承为十二人筹委之一。是年,孟宪承发起创办《新教育评论》,为主撰者。
7月,离任清华,赴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任教授、兼任秘书长育学系主任。翻译《教育方法原论》,列入“现代教育名著”。
任国立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并受聘为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委员,兼成年教育组主任,负责制订《实行整顿并发展全国教育之方案》,与刘大白等草拟《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语文科的初中部分,与胡适等草拟高中部分。
创建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任校长,教务主任为尚仲衣、教员中有钟敬文、程懋筠。翻译出版《实用主义》“万有文库”版,列入“汉译世界名著”。翻译出版《现代教育学说》,列入“现代教育名著丛书”。
1月,翻译出版《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列入“现代教育名著丛书”。
6月,由新国民图书社出版,中华书局印行《新中华教育史》。
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出版“师范小丛书”版《西洋古代教育》。出版《民众教育》,列入“世界新教育丛书”。
出版《教育概论》,列入“师范学校教科书”。出版《大学教育》,提出现代大学的理想,该书列入“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
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从事民众教育研究。
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合译出版《教育心理辨歧》。合译出版《思维与教学》,列入“汉译世界名著”。
8月,任上海私立光华大学教授,讲授“教育哲学等课程”。
浙江大学迁至广西宜山,任教授兼教育学系主任。
应院长廖世承邀请,赴湖南蓝田的国立师范学院任教,讲授“西洋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哲学”等课程。至1946年7月。
教育部公布第一批部聘教授29人,任期自1942.8-1947.7,孟宪承是教育学科唯一入选的教授。
8月,浙江大学复校,孟宪承再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讲授“西洋教育史”“教育哲学”等课程。
合编出版《教育通论》。
4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孟宪承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第六次会议用过,并为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之一。
7月,孟宪承为华东师范大学择址,选定丽娃河畔原大夏大学位置。10月,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大会。孟宪承任大会主席团主席,支持大会,并代表华东教育部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经华东军政委员会电请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同意,宣布孟宪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是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孟宪承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用过。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人民孟宪承为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二〇五次政务会议通过。同年,中央决定撤销全国各大区行政委员会建制,专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是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后曾当选为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学会首任会长等职。
华东师大第一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揭晓,与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两人被评为一级教授。是年,上海市教育学会成立,孟宪承担任首任会长,举行首届学术年会。
6月,受聘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工作会议,确定华东师大承担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两本教材由孟宪承主编,旋即开展两书的编纂工作。5月1日,毛泽东主席出席上海各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联欢晚会,晚会前,接见了各民主党派上海地方组织的负责人和教育、科学、文化界的代表赵祖康、周谷城、陈望道、孟宪承等三十余人。
1967年7月19日,在经历了“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两次灾难后,孟宪承病逝于上海,终年73岁。
1978年,中共华东师大委员会为孟宪承恢复名誉。肯定其为“教育进步”、“爱国人士”,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月12日,孟宪承骨灰安放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大厅举行。
12月,《关于高师教学问题》、《<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第三章修订工作总结》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当年第四期,纪念逝世20周年。
9月,华东师大举行纪念孟宪承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札记两篇》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当年第四期,纪念诞辰100周年。
1月,华东师大庆祝建校五十周年,首任校长孟宪承半身铜像揭幕。
5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认定、教育部党组同意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名单公布,唯孟宪承以“教育理论家”入选。为两位党外人士之一。
2007年,华师大校长办公会议决定编纂出版《孟宪承文集》,纪念孟宪承逝世40周年,列入华东师大“985工程”建设项目。9月10日,华东师大在闵行校区举行“孟宪承书院”揭牌仪式。由华东师大档案馆承办的“德望师范——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生平展”在闵行校区揭幕。华东师大决定建立“孟宪承教育图书馆”,教育科学学院着手筹划。
孟宪承铜像揭幕仪式及《孟宪承文集》出版座谈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