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生春 人人书写春联活动
牛归函谷,虎啸清风。 2021 年是全国抗疫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岁之将阑,我们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联书写活动。古语云“遍大地是病,遍大地是药”,这与中国文化中“有物必有对”的思想原本相承——尽管困难丛生,却总有找到克服消解的力量。春联作为以对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艺术,在灵动的形式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可以用春联迎祥纳福,更可以用春联欢庆神州大地迈入新时代之后的国泰民安、蒸蒸日上。 2021 年 12 月 30 日 —2022 年 1 月 7 日在中北校区和闵行校区图书馆举行人人书写春联活动。同时举行春联义卖活动,义卖款全部捐献给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孩子们。之前,面向全校广大师生及退休员工征集以“迎新春”为主题的春联文字,并组织专家根据来稿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活动主办: 华东师大工会、华东师大图书馆
协办: 上海楹联学会、华东师大教职工书画协会、华东师大海上风楹联学社
周锡山先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捐赠赵景深、蒋星煜往来书信
2021 年 11 月 25 日下午,周锡山先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捐赠赵景深、蒋星煜往来书信 66 封,时间跨度从 1952 年蒋星煜致赵景深,一直到 1984 年 11 月 30 日赵景深致蒋星煜, 1985 年赵景深逝世。书信基本集中在 1978 年至 1984 年之间,信中讨论、切磋学术,既谦虚又尖锐,诚恳坦率,前辈风范,令人钦敬。
赵景深、蒋星煜往来书信
一、赵景深、蒋星煜二位先生
赵景深
赵景深( 1902-1985 ),祖籍四川宜宾,出生浙江兰溪。中学时就读于南开中学, 1922 年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 1925 年起,主编上海《文学周报》,后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及北新书局总编辑,出版了鲁迅的全部著作。 1930 年出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逝世。赵景深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编辑家,是戏曲研究和高校戏曲教学的一代宗师, 20 世纪戏曲研究四大家之一,改革开放后上海首批文学专业的五个博士生导师之一,是当时唯一指导古典戏曲和小说专业的博导。其古代戏曲研究主要著作有《宋元戏曲本事》《元人杂剧辑选》《读曲随笔》《小说戏曲新考》《元人杂剧钩沉》《明清曲谈》《元明南戏考略》《读曲小记》《戏曲笔谈》《曲论初探》《中国戏曲初考》和《观剧札记》等 10 余种。
蒋星煜
蒋星煜( 1920-2015 ),江苏溧阳人。复旦大学会计系肄业,曾任图书馆员、电影厂编辑、新闻记者。 1949 年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干部,改革开放后出任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后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蒋星煜是继王国维、吴梅、赵景深之后的 20 世纪戏曲研究四大家之一,又是一位全能型的作家和学者,有多种与文化史相关的著作,并发表了多种散文、剧本及历史小说。其代表作有《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颜鲁公之书学》《海瑞》《明刊本 < 西厢记 > 研究》《〈西厢记〉的文献学研究》《 < 桃花扇 > 研究与欣赏》和《中国剧种大辞典》(主编)等 20 余种。
二、书信流传
蒋星煜和前辈赵景深早就结下深厚的友谊。早在 1963 年,因赵景深的推荐,蒋星煜到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班讲授《桃花扇》。后来蒋星煜在研究戏曲史和《西厢记》时,经常向赵景深求教,在发表和出版方面得到大力帮助。赵景深逝世后,其哲嗣赵易林将蒋星煜写给其父的原信赠还蒋先生,以作留念。
周锡山是华东师大中文系徐中玉教授的首届研究生。后在同班同学李宗为(赵景深夫人李希同的内侄)的鼓动下准备报考赵景深的博士生。赵景深李希同夫妇高度认可周锡山,在考试前即作为赵景深的助手,协助其审稿、撰稿。直至他逝世后,周锡山完成其生前所托,于 1991 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赵景深的名著《元明南戏考略》增订再版本。周锡山因赵景深介绍而结识蒋星煜,后来周锡山任职于上海艺术研究所,得到前辈同事蒋星煜的特殊关爱。蒋星煜担任《六十种曲评注》顾问后,将自己承担的《西厢记评注》转请周锡山完成,并认为周锡山的注解和评论达到全国领先,又向上海人民出版社推荐周锡山的《西厢记注释汇评》,并亲撰序言。
2005 年 12 月 17 日,蒋星煜将他与赵景深所有的学术通信都赠予周锡山宝藏。 2021 年 11 月,周锡山闻讯母校华东师大图书馆拟建手稿馆,又感于华东师大曾因蒋星煜的任职而增强科研和教学实力,即决定将这批往来信件悉数捐献,提供学界欣赏和研究。
三、书信观览
1 、蒋星煜致赵景深( 1978 年 6 月 18 日)
景深先生:
手示奉读。
关于魏良辅的短文一篇,已在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第一期( 1978.3 )发表。主要从明代方志中发现魏是嘉靖丙戌科龚用卿榜进士。南昌新建县人,父名魏桨等。
最近主要写了一两篇研讨《北西厢》的文章,收获是得到了某些铁证,证实:
1 ,刘龙田本是把熊龙峰本挖改而成。
2 ,熊龙峰本是把徐士范本翻刻而加上插图。
此外,对于周宪王本的存在,也有较多旁证得到。
郑振铎先生关于《北西厢》的研究,推刘龙田本最早最古,现在只能把刘本放在第十五名左右。郑先生其他论断基本上全错了。
欣闻先生健康已日趋好转,可喜可贺。过些日子,再来看你。
此致
敬礼!
蒋星煜
78 年 6 月 18 日
2 、赵景深致蒋星煜( 1978 年 6 月 23 日)
78.6.23
星煜兄十八日来信敬悉。
另封奉赠《徐州师院(学报)》一本,其中有拙作鲁迅回忆。希望你处《戏剧学院》(此为笔误,应为《戏剧艺术》)如有余,也能赠我一本。
我认为大著魏良辅说他是南昌人,嘉靖丙戌科进士,似乃同名人。因为,魏良辅可能是个艺人,甚至识字不多。《南词引正》等可能都出于他的口述,因此与其他记录有异同。胡忌对于大著也有不同的看法。
你又有新书讨论《西厢记》的版本,认为刘龙田本只能列为十五名。希望能看到大著的发表。周宪王本的存在也是第一次知道,尚望出版后能惠赠一册,以开眼界。
祝好。
弟:赵景深
3 、蒋星煜致赵景深( 1978 年 6 月 27 日)
景深先生:
我已回到文化局局本部。
承您惠赠《徐州师院(学报)》一册,大作已拜读,谢谢。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已出二期,当请他们直接寄你。信已发出。
拙作关于魏良辅的文章由于证据还欠充分,引起不同意见是必然的。但是,魏良辅是艺人说,也无确证。也不过是可能而已。
关于《北西厢》,文章刚开始整理出来,估计整理完毕还要一段时间。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
我一共准备写九篇论文,会成一本《明刊北西厢版本考证论文集》。共十万字。目录如下:
1. 谈明刊《西厢记》的古本、元本问题
——周宪王本、碧筠斋本、朱石津本、徐士范本
2. 徐士范本的重新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3. 读五种罕见的明刊本《西厢记》
——延阁刊本、金在衡本、顾玄纬本、徐肇峒本、盘簻硕人
4. 刘龙田刊本的年代考证
5. 明刊本《西厢记》的《释义》和《字音》
6. 凌刻《西厢记》与闵刻《西厢记》的鉴别
7. 六种徐文长本《西厢记》的真伪与评价
8. 《六十种曲》及其《北西厢》
9. 读明刊本《西厢记》偶拾
( l )明刊本《西厢记》的刻工
( 2 )“金台岳刻”解
( 3 )“老夫人闭春院”
预计可以澄清、解决历来关于《北西厢》的某些疑问,并且可纠正中国和日本汉学家的许多错漏。
将来能出单行本的话,一定第一本就赠送给你。
祝夏安!
蒋星煜
1978.6.27
有关赵景深、蒋星煜往来书信的更多内容,请参看: 周锡山 . 赵景深与蒋星煜通信九札 [J]. 戏曲研究 ,2006 ( 02 ) :261-268.
周锡山, 1982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研究涵盖戏曲美学,古代昆曲经典和名著,当代作品研究和评论。著有《金圣叹文艺美学研究》《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生智慧》《流民皇帝——从刘邦到朱元璋》《临朝太后——从吕太后到慈禧》《汉匈四千年之战》《 < 西厢记 > 注释汇评》《 < 人间词话 > 汇编汇校汇评》《 < 中国小说史略 > 汇编释评》《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等。
(文中内容多由周锡山先生提供,特此致谢!)
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由校图书馆筹建,正在接收老一辈学者、各位老师、校友的手稿、日记笔记、照片等资料的捐赠。
捐赠联系方式:
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部 陈枝清
021-62233383
zqchen@library.ecnu.edu.cn
陈伯海先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捐赠大量手稿
2021 年 12 月 10 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 1957 届中文系校友、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陈伯海先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手稿馆捐赠其学术文稿 182 件、札记讲稿 5 件。手稿起于 1956 年的《美和美感》一文,一直到 2007 、 2008 年所做的“哲思与审美”讲稿札记,其中包含了中西方文学评论、唐诗学系列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内容,以及部分未刊稿。陈先生将手稿整理得非常妥帖,按照时间顺序一一排列,其严谨风范由此可见。
陈伯海捐赠手稿资料一览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聆听记录陈伯海、蒋哲伦夫妇讲述毕业照上的人物
1957 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纪念师生合影,前排左 8 起叶百丰(?)、刘锐、万云骏、?、罗永麟、钱谷融、丁勉哉;二排左 4 蒋哲伦(陈伯海妻)、左 16 彭韵倩;末排左 17 陈伯海
手稿掠影
1 、人格的美学( 1957 年)
1956 年学界兴起美学大讨论,初始是作为批判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观而展开的,后演变为多方争鸣,形成四派观点,成为建国以来罕见的一场带有学术研讨色彩的大辩论。陈伯海也尝试写下一些有关美学问题的探讨文章,最后以《人格的美学》为题于 1957 年春季提交中文系举办的全系学生科研成果交流会,从此陈伯海对美学的爱好从此养成。
2 、破人性之禁域探艺术之奥区——重读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1980 年)
钱谷融先生当年讲“文学是人学”,在《上海文学》(当时叫《文艺月报》)上挨了批,“文革”后落实了政策,刊物要发一篇重新评价钱先生观点的文章,钱先生推荐了陈伯海撰稿。陈伯海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自当坚持,但“以人为本”的信念亦不能放弃,所以“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还是需要大力发扬的。
3 、宏观世界话玉谿——试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1981 年)
说“兴趣”——读《沧浪诗话》札记之一( 1982 年)
陈伯海的唐诗研究始于晚唐诗人李商隐与宋代诗家严羽的《沧浪诗话》,他认为李商隐是上承盛唐下启宋诗、宋词的关键人物,构成古代诗歌转折行进中的独特枢纽。而真正的“宗唐”说则是到严羽手里才确立下来的,《沧浪诗话》对唐诗学的奠基意义无可取代。
4 、“哲思与审美”讲稿、札记( 2007-08 年)
2007 年陈伯海要给文学所的研究生开课,陈先生抛开原来经营的诗学园地,选择了哲学与美学的思考殿堂。陈先生对哲学的探讨,其实质和诗学研究中的取向实属一致,都是为将中国学术传统中以生命活动为核心的理念,予以创造性的转化与提升,使之顺利进入当代人的视野,为当代思想文化所吸取。
关于陈伯海先生的治学人生,可参看徐俪成 , 高俊编著:《在 “ 学 ” 与 “ 思 ” 的旅途中 —— 陈伯海先生口述历史》,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陈伯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任所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祖籍湖南, 1935 年出生于上海。 1957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著作有《唐诗学引论》、《传统文化与当代意识》、《中国文化之路》、《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严羽和沧浪诗话》,主编《唐诗汇评》、《唐诗学史稿》、《近四百年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国诗学史》、《上海文化通史》等。获市以上科研奖 11 项, 1998 年荣获首届中国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
|